> 正文

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·非凡十年丨安徽: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 -pg麻将胡了模拟器

2022-07-22 11:13

来源标题: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·非凡十年丨安徽: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

海报设计:赵丹阳

新华社合肥7月21日电  题:安徽: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调研,参加全国人代会安徽代表团审议,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,为安徽发展指引方向。遵照习近平总书记“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,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”的重要指示,安徽夯实创新基础,做强做优实体经济,扛稳粮食安全责任,发挥生态优势,扎实推进民生事业,努力在新征程上实现更大作为。

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

淡蓝色的画面上,只见万里长江奔流入海,淮河、钱塘江、太湖、巢湖如带如镜,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……这是7月12日“巢湖一号”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太空传回的长三角区域高清画面。

今年2月,由安徽自主研发的“巢湖一号”卫星发射升空。“我们立足长三角,服务全世界。”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(安徽)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盛磊说,得益于长三角研发协同、产业配套、人才资源等优势,安徽正构建从卫星制造到应用终端、运营服务的空天信息产业链,目标到“十四五”末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。

2020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,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实现跨越式发展,关键靠创新。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加快培育新兴产业,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。

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、共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,安徽合肥、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“两心同创”,目标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……安徽对标世界一流,坚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,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。

参会人员在合肥举行的2021量子产业大会上参观“九章”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(2021年9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

“九章”“祖冲之号”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,国家大科学装置“人造太阳”创造1.2亿摄氏度“燃烧”101秒世界纪录……十年来,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诞生。

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,工作人员对有“人造太阳”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ast)进行升级改造(2021年4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

探索新机制破解高校“成果转化难”,创办科技大市场化解“成果定价难”,完善金融体系解决科创企业“融资担保难”……安徽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“试验田”,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742家,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11368家。

以新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。十年来,安徽集成电路产业、新型显示产业、智能语音产业等加速发展,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以“芯屏器合”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,制造业增加值、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。

2022年5月26日,在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,员工在装片生产线上作业。新华社发(解琛 摄)

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,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。沪苏浙2021年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,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,同比增长22.6%。

在合肥举行的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,人们观看运行中的智能机器人(2021年11月1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

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,以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。2021年,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%。

过去十年间,安徽年生产总值从1.72万亿元增长至4.3万亿元,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,实现由全国“总量居中、人均靠后”向“总量靠前、人均居中”的跨越。

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扛稳粮食安全责任

7月14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安徽夏粮总产量344.48亿斤,比上年增加4.5亿斤。

盛夏时节,小麦已经归仓,田间地头可见忙碌的身影:在皖南,早稻开镰收割;在皖北,玉米、大豆田间除草忙……

“今年不仅小麦产量比去年高,而且一斤还多卖3毛钱,效益上去了,咱们种粮人干劲足。”亳州市涡阳县种粮大户宋来宝说,通过科学种植,他的小麦连年增收,亩产已从2010年的约900斤,增加到今年的约1500斤。

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段冲村,收割机将小麦装车,确保颗粒归仓(2022年5月25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陈三虎 摄)

作为全国第四大粮食生产省份,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:制定省级层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两个清单,设立支持优质粮生产的专项资金,推进“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、促进农民增收”行动。

十年来,安徽在“多种粮、种好粮”上连迈新台阶。2021年,安徽粮食总产量817.52亿斤,创历史新高,比2012年增加超过15%,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比均超过六成。

粮食持续丰收,离不开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。

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,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。2016年以来,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、“三变”(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)改革等推动下,小岗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已连续五年分红,累计分红超1000万元。“村里发展快了,分红金额多了,这是改革带来的实惠。”村民殷玉荣说。

2016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,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,根本靠深化改革。

坚持问题导向,安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,2017年以来接续推出49项改革任务,持续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宅基地制度改革等。以“三变”改革为例,各地积极引导农民把资源(土地、水面等)、资金等要素入股经营主体,农民成为股东,参与利益分配,获得分红等收入。到2021年,全省实施“三变”改革的村占比提高到72%,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12%,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。

“三农”的变化,集中体现在促脱贫、谋振兴。“靠精准扶贫好政策,我家从土房搬进楼房,一年能挣五六万元,日子越过越好!”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说。

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在整理码放着当地特产的货架(2022年5月1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

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安徽,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、贫困人口484万人。坚持精准扶贫,安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“十大工程”,狠抓各项工作落实,到2020年,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继续向着乡村振兴迈进。

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

盛夏傍晚,芜湖十里江湾公园清风徐来,滨江步道上游人如织。昔日布满小码头、小船厂、小堆场的“生产岸线”已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江风景线。
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十年来,坐拥“三山三江二湖”的安徽着眼永续发展算大账、算长远账,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。

人民保护长江,长江造福人民。安徽沿长江划定三道生态防线,拆除非法码头,全面实施禁捕退捕,对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基本实现监测。

不止长江,淮河11万余人从“水口袋”里搬至安全地区,在从人水争地到人退水进的过程中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;巢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,努力打造合肥最美名片……

这是2019年11月28日拍摄的巢湖景色。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

2016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,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,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、实效性、可持续性。

搬入新家,也“搬”走了压在赵莉心头许久的大石头:她家以前住在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的一处采煤塌陷区上,危险不说,还有漫天煤灰粉尘。在当地政府帮助下,一家人住进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,第一件事便是安装伸缩晾衣架,“周边环境好了,衣服晒出去也不会弄脏了。”

采煤塌陷区一度是皖北等地民生“痛点”。安徽近年来加快集中式搬迁、发展式安置、开发式治理步伐。截至目前,仅淮北就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,安置搬迁群众20多万人。

这是2021年11月25日拍摄的安徽淮北南湖湿地公园(无人机照片)。近年来,淮北市积极谋划生态治理,修复采煤塌陷区,环境不断改善,建成了多处水清岸绿的生态公园。 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

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十年来,安徽坚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事,滚动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6个,累计安排民生领域相关支出4.9万亿元。今年,安徽推出老年助餐、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,新增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、食品安全“你点我检”等民生项目,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江淮儿女奋勇争先,坚持改革开放,坚持高质量发展,努力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。(记者刘菁、徐海涛、姜刚、陈诺)

责任编辑:马剑(qz0014)

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pg麻将胡了模拟器链接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(京)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-2-1-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

分享到: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