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正文

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|香港市民的粤港澳大湾区“一小时生活圈”-pg麻将胡了模拟器

2022-06-21 15:49

来源标题: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|香港市民的粤港澳大湾区“一小时生活圈”

2018年9月23日,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,从深圳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5711次高铁列车乘务员展示纪念牌。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

“广深港高铁通车,从香港西九龙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钟,到广州南也就50多分钟。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,香港到澳门不超过40分钟,到珠海也不超过50分钟。”正在深圳开发无人驾驶项目的香港青年詹培勋,至今记得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和港珠澳大桥贯通时的兴奋。

“玩转粤港澳大湾区‘一小时生活圈’”“深圳创业,香港生活”……两地融合的前景鼓舞着詹培勋这样的创业者。2020年,他辞去香港的工作,完成了从投资人到创始人的转型。他的无人驾驶项目主要应用于封闭园区的运输,从走出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到实现量产,企业如今拥有了150多人的团队,拿到三轮融资,产品已在广州港等100多个园区投入使用。

从内地大学毕业的香港市民林小姐早已习惯了在网上买买买。受疫情的持续影响,许多香港市民和林小姐一样,在“指间”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便利。

“口罩、消毒湿纸巾,这些网购又便宜又快捷。”有老有小的舒先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网购的优势深有体会。他告诉记者,只要深圳有货仓的,哪怕在疫情期间,从下单到收货也就两天时间。他连大米都网购,“内地产的圆粒珍珠米口感好,疫情期间香港经常买不到”。

“我一直希望能进行内地人民币产品投资,‘跨境理财通’让我切实体验到大湾区金融互通的便利。”2021年10月19日,香港市民邝女士在工商银行南沙分行帮助下,联系到家附近的工银亚洲鲗鱼涌分行,成为“跨境理财通”业务的首位客户。

“大湾区的跨境市场需求太大了。”说起大湾区的市场,中银香港个人金融及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文非常兴奋。

“为迎合市场需求,中银要求‘全员都要做跨境业务’,包括业务最末端的前台服务人员。我们在大湾区一共有187家分行,3500位同事,必须都要懂跨境业务。”陈文说。

他回忆,以前香港与广东多是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的简单往来,单次旅游人数多,往来只有简单的货币兑换、贷款等。随着2019年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出台,两地的交流越来越多样化。退休、医疗、上学、置业等各种需求越来越多,对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。

对于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出现的“一小时生活圈”,陈文深有体会:“我有时因工作需要到内地,近几年内地发展得很迅速,电子化程度非常高,出门打车、买东西、吃饭都是电子支付。”

为此,中银香港推出大湾区“开户易”服务,香港客户绑定内地主流手机电子支付应用程序后,在内地消费、乘出租车等,畅游无阻,切实解决香港客户大湾区便捷支付、网购、转账、汇款等多样化需求。

据统计,截至2021年底,在中银香港开立内地账户的香港客户数同比上升41%,接近17万户。大湾区企业贷款按年上升9.8%,科创企业贷款按年上升8.3%。目前boc pay(电子钱包)客户数目已超过100万户。

“这些大幅增长的数字足以说明大湾区的市场前景,足以说明香港居民对于大湾区的认可程度是相当大的。”陈文语气很坚定。

“我接触到的行业都感受到了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影响。”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令德说,“拿我们自己作例子,毕马威在中国29个城市设立了32个机构,其中在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东莞、香港和澳门等6个大湾区城市设置了7个办公室,里面有2个办公室是在过去一年多设立的。”

李令德介绍,毕马威4月发布的就业趋势调研报告显示,香港受访者愿意移居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比例逐年递升,2019年是52%,2022年已达到72% 。

与往年类似,事业及行业发展前景 (63%)、交通便利 (62%) 是人才从香港移居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较高薪酬 (54%)2022年取代获得更广阔的工作视野 (50%) 成为第三大主要原因。

这是2020年8月26日拍摄的莲塘/香园围口岸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

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“一小时生活圈”背后,是近年来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成使用:港珠澳大桥、广深港高铁和3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直达香港。

通关更快,效率更高。莲塘/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,皇岗口岸重建项目等加快推进;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实现24小时通关,“合作查验”“一地两检”等创新举措落地见效,香港与内地正走向“无缝衔接”。

詹培勋庆幸当初的选择,即便有疫情影响,香港与深圳的优势互补仍让他的创业项目快速成长。“深圳有良好的创业空间,香港有科研源头性的支持和后端金融服务的优势。”他相信,粤港澳大湾区会给更多初创企业带来成长机会。

责任编辑:陈丽艳(qx0006)作者:王旭、王茜、李柏涛

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pg麻将胡了模拟器链接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(京)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-2-1-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

分享到:
网站地图